小猪上学了解到,近日一则新闻传的沸沸扬扬:四川绵阳当地某幼儿园老师给一名不到3岁的孩子喂药时,错把剂量3.5毫升喂成了35毫升,导致孩子药物中毒。小猪上学后面又在网上看到相关的报道称:真实情况是孩子家长在登记用药剂量时,误将3.5写成了35。家长原本以为是幼儿园老师喂错药,结果发现是自己把药的剂量搞错了。家长承认是自己写错了,但同时也认为幼儿园老师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老师并没有向家长复核,缺乏责任心。
据小猪上学了解,幼儿园老师表示很委屈。因为在《受家长委托幼儿在园服药情况登记表》上明确登记了用药剂量为35ml,这个登记表是根据孩子妈妈所写的字条来确认的。随后,该园园长张小帆拿出了《受家长委托幼儿在园服药情况登记表》,以及孩子家长夹在药瓶中的字条。记者看到,字条上写着“阳××(化名杨杨)中午喝35毫升”。在登记表上,孩子奶奶登记的用量也是35毫升,并有签字。对于孩子家长责怪幼儿园老师缺乏责任心幼儿园表示:学校的老师不是专业医生,不可能对药物剂量做到非常熟悉。况且,也是按照家长纸条上的要求在操作。
现在家长和幼儿园之间各执一词,那么到底造成这样的后果,幼儿园到底有没有责任呢?小猪上学昨日在微博上看到新闻底下的评论大部分人都是偏向幼儿园方,认为是家长的责任。在小猪上学看来,家长在这件事中负有很大责任,同时幼儿园也应加强服药方面的管理。
小猪上学认为,幼儿园应该建立健全的服药制度:对确有喂药需要的儿童,家长必须和幼儿园做好委托确认,且必须持有正规医院出具的处方,一般药店销售的非处方药或保健品等不得代喂;同时,学校应该配备专门的保健医生或者护士,要有专业的知识这样一来,对于普通的药品,保健医生或护士就会知晓,也不会弄错;在给孩子喂药严格遵照规定,如果家长要求的用量和药盒标注的用量及处方用量有冲突时,一切都以处方为准。这样一来,权责明确了,就可以有效预防出现类似的事故时幼儿园方和家长方出现扯皮的情况。
tag:幼儿园